王则柯 | 市场经济理念的本土思想资源
在会议中,申有青教授团队唐建斌教授向大家做了题为“体内微环境检测和调控材料”的报告。体内微环境失衡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和标志,发展内微环境响应和调控材料可为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疗提供新方法。唐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氧化还原微环境及免疫微环境调控材料的制备和表征,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材料获得高效的肿瘤诊断和治疗新方法。
同团队相佳佳研究员给大家带来了题为“微环境自适应型纳米药物设计”的报告。纳米药物是降低化疗毒副作用的有效手段,目前其临床疗效尚有待提高。通过纳米载体的设计改变疗效是抗肿瘤纳米药物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该工作构建了一种具有细胞膜亲和力的药物递送平台,成功递送多种化疗小分子药物,克服了药物递送过程中血管外渗难和瘤内渗透难两大瓶颈难题,可显著提高抗肿瘤效果。
徐晓教授团队邱娜莎研究员做了题为“酯酶响应聚合物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报告。在新冠疫苗研发中,脂质纳米颗粒递送体系重燃了非病毒载体在临床基因治疗和基因疫苗上的应用。该工作通过设计细胞酯酶响应聚合物,实现胞质酯酶水解快速释放核酸并在肿瘤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体系中实现高效转染,并且可通过生物降解排出体外,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潜力。
同团队魏绪勇副主任做了题为“边缘性供肝的临床应用研究”的报告。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我国已成为全球肝移植第二大国,面临着供体器官来源短缺的难题。该工作分析了脂肪变性供肝、高龄供肝和血型不合供肝等边缘性供肝肝移植预后,明确了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边缘性供肝的拓展使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周如鸿教授团队张冬研究员做了题为“新冠变异病毒的分子机制”的报告。近期,新冠德尔塔变异病毒肆虐全球,但该病毒如何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进行相互作用尚未明确。该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自由能微扰计算,在原子尺度上详细研究并揭示了变异涉及的两个突变残基可通过别构效应发挥协同作用,对增强与人体细胞表面ACE2蛋白结合起到1+1>2的作用。
同团队孟力俊博后做了题为“新型纳米结构用于DNA测序”的报告。纳米孔DNA测序作为新一代的测序技术,具有单分子长读测序等优点,能够助力未来个性化医疗。然而,传统的纳米孔技术面临DNA分子不易在体相溶液中快速找到纳米孔,及过孔速度太大等问题。这一工作从理论上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材料的新颖纳米孔装置,以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此外,周珠贤,凌孙彬,张连学,邵世群,劳一翀,许圣均,黄建湘,阳新宇,王国伟,钟青庐,杨墨丹,范武发分别汇报了“智能纳米药物的精准构筑”,“mToR抑制剂在肝癌肝移植患者中的应用”,“低剂量辐射响应性含双硒键载药纳米粒子在放化疗联合治疗肿瘤中的应用”,“单细胞水平的蛋白质动力学分析”,“质子梯度驱动的生物布朗棘轮”,“靶向UsP22的肝细胞癌基因治疗”,“固液界面蛋白自组装模拟”,“多组学解析移植肝损伤及功能恢复的调控及机制研究”,“纳米/微粒药物胞吞转运递送实体瘤”,“机器学习在免疫抗原肽设计中的应用”,“术前外周血炎症指纹预测肝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纳米药物的肿瘤主动渗透:粒径效应”等工作。
会议气氛热烈,参会人员与报告者进行了跨专业、跨背景、跨学科讨论,通过结合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经验,理论与实验,催生了若干初步的交叉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来自普利制药的张震博士从产业角度对涉及生物医药的报告给予了宝贵点评和建议。